大学生择业存在的误区

2020年11月24日   点击人次: 570   

一、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志向,忽略了社会需求。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,高校原来实行的“统包分配”的就业办法已被“双向选择”的就业机制所取代,大学生不可能超越社会的需求而进行职业选择。由于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的不够,一方面是想去的单位人才已趋饱和甚至剩余,另一方面急需人才的单位没人愿意去,这样就势必加剧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这对供需矛盾。

二、敬业精神差,缺乏职业稳定性。大学毕业生中不少人敬业精神比较差。例如选择政府机关的同学中许多人是因为其工作清闲,以便自己学英语、考托福、考GRE、考研。更令用人单位头疼的是“跳槽”。有些选择政府机关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人,想利用政府机关便于学会处理人际关系、国有大中型企业能增强业务力、“三资”企业可以学习先进管理经验等优势,“将其作为跳板,一旦条件成熟便‘单枪匹马打天下’”。从中不难看出,今日的大学生所缺乏的恰恰是用人单位所要求的敬业精神。

三、不能客观的认识自己,定位不准。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,不能客观地评价自我,多数大学生一进入工作单位就想“指点江山”,只有极少数人打算从基层踏踏实实做起。

四、心理素质较差。突出表现在面对挫折无积极主动的心理准备,问及“如果在单位遇到一些问题(如不被重用,人才过多等)你怎么办”时,大多数被调查者是“三十六计走为上”,只有个别毕业生表示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。

五、女大学生择业观念陈旧。与男大学生相比,女大学生择业观念保守。多数女性将职业稳定性、工作清闲等作为择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,而对于一些竞争性、挑战性的职业大多数都不愿去甚至不敢问津。

六、从众心理。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招聘会上,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:有的单位标明只要几名大学专科以上的毕业生,却有上百名学生挤上去递自荐材料。而一些各方面条件都不错、需求多层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摊前却很少有人问津。大学生择业的竞争精神固然可佳,但是择业首先要“知己知彼”,根据自身素质和条件来选择就业单位,不可盲目从众,而失去好的就业机会。

七、没有主见,过分依赖家长。一些毕业生往往会出现择业时没有主见,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,能干什么,适合干什么,只是一味的听从家长的意见选择就业单位。甚至在完全不了解该单位用人机制、薪资待遇等各项情况时,否定自己的决定。殊不知,很多毕业生家长完全是医药类行业以外的,对这个行业的认知与了解或许及不上毕业生自己,所谓的建议也不过是道听途说,盲目的遵从,过分的依赖,很可能会导致毕业生与好的就业单位失之交臂。

八、以单位的机制来判断优劣。一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,只要看是国企、外企,就认为是择业目标,而对民营企业则信心不大。国企、外资在各方面确实有其优势,但招聘毕业生的数量也是有限度的。所以,毕业生应把选择职位和单位的范围扩大到各种性质的用人单位。

九、以待遇来确定择业目标。有些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,只注重了工资待遇。一听说工资高,也不管是否能发挥自己的专长,单位发展前景如何,就“以身相许”。当然,一个用人单位能拿高薪来吸引大学毕业生,说明它对人才的重视,但是,在我国目前经济转轨时期,工资待遇的计算方法很不统一。一些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,听起来工作待遇并不是很高,但是还有许多没有列入工资的福利、补贴等等。加上这些收入,不见得比某些高薪单位差。

十、以地区来确定就业单位。在供需见面、双面选择会上,大城市、东部沿海地区的用人单位,总是热闹非凡,毕业生洽谈踊跃。而在内地,尤其是西部地区单位摊位前,往往是门庭冷落,无人问津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,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突飞猛进,到沿海地区去发展去锻炼,成了一些大学生就业的目标。但是,同学们应该看到,沿海经济发展到今天,许多岗位已经人才济济,竞争激烈,而在我国的中西部,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,许多单位急需优秀大学毕业生去担当重任,一些企业已经拿出各种吸引人才的措施,期望着年轻人去施展才华。

十一、择业时间越晚越能找到好单位。国家教育部规定,大学生通过双向选择签订就业协议时间是当年的11月20日到次年的6月。一般企业招聘毕业生都希望能尽快与毕业生签订协议书,以便落实招聘计划。但是政府机关和一些事业单位出于各种原因,计划落实往往要晚一些。因此,毕业生应该善于把握择业的时机,认准了合适的单位,就要及时签订就业协议。一些各方面都好的用人单位,往往是在招聘毕业生时行动最早的单位,这是历年来大学生就业实践所证明了的。有些同学为进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而孤注一掷,结果机关、事业单位没去成,又失去了择业的良机,这一教训值得吸取。

十二、证件越多越好。证件是一个人理论知识、操作水平的一种权威鉴定,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参考价值。而许多毕业生只在意这些硬件的官方价值忽略了用人单位的需求。在面试桌上,呈上精美的自荐材料,然后一股脑地摆出各种各样的等级证、资格证、甚至荣誉证。熟不知,这很大程度上引起考官的怀疑,这样什么都会的人才到底那样精?会为单位服务多久?

因此,证件不是越多越好,要有一定的针对性。你要应聘什么职位,只需拿出相应的证件,呈上相应的实践操作成绩及评价更好。你的当务之急是说服对方你能胜任应聘岗位,表明你愿意长期有效的服务意向,其余的证件及能力日后自会有发挥场所的。有一位工程学士,拿着驾驶证、记者证、计算机三级证去应聘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程项目助理,无论他怎么表白,面对络绎不绝的应聘者,主考官只给了他一个可以考虑的答复。如此这般地碰壁了10余次,后来他吸取教训,只拿出工程学士文凭和相应实践图纸,就被相中了。后来他成了一个出色的项目经理。

十三、服饰越亮越好。面试,是走向社会工作的第一个门槛,许多毕业生认为应该给考官一个深刻的印象。于是西装笔挺、皮鞋裎亮、头发油光、精神抖擞颇是风光。其实,根据不同的职业、不同的公司特点及季节选择服饰,应聘一个普通职位,你穿上高档亮丽的衣物,人家自然是有一种意外:这样“体面”的职员养不起。衣服整洁朴实,亮而不显,华而不媚,就是一种风度和气质

十四、不拘小节。面试是一个人能力综合表现的小型即兴舞台,在几分钟或几个小时内的交流中,毕业生往往不拘小节,认为这只是一时半刻的事,时常会很随意。但是有经验的考官往往认为,不拘小节者是不能细致干好工作的,自然是淘汰的首选了。不要用力推开门闯进来;不能把椅子拉得哗哗作响;在考官问话时,千万别东张西望;面对提及的问题切忌夸夸其谈;远程面试,应当预约。一个电话、一声问候,都会拉近你与考官的距离。

十五、急于想知道结果。对于结果,应聘者常会在谈话结束时间询问“我怎么样?”“能录用吗?“什么时候能给我答复”……其实,这种过于急噪的诘问会引起人家的反感。因为录用某个人要在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后,特别是重要职位,还要提交各有关部门讨论再定夺,这需要一定的时间,聪明的应聘者只会在应聘完以后,说声谢谢。考官若对你有意,自然会告知联系方式和时间。

几点建议:

1、求学期间除了学习系统、扎实的专业知识外,还应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,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。

2、择业时必须端正择业心态,了解社会,根据社会需要结合自己的爱好相应地选择职业。

3、就业后要具备敬业精神。“先学会做人,再学会做事”,“做人”和“做事”相统一。

命运掌握在大学生自己的手中,任何人都不会也不可能从择业成功的边缘将你拉回来,除了你自己。